中层干部处于各级组织架构的中间位置,在组织决策层面与执行层面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扮演承上启下、平衡协同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我院各部门中层干部数量增加较快,年轻化趋势明显,普遍存在专业技术能力突出但管理能力稍显薄弱的特点。因此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对于提高我院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精业务、懂城市、有境界、肯担当的高素质规划人才队伍势在必行。按照院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11月22日,人事处组织开展了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人才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颖教授,讲授领导力和领导艺术的相关课程。刘颖教授从如何理解领导力、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领导力开发、领导激励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和讲授。相关院领导、各部门处级干部、主任工及北规弘都院相关人员,约13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深入浅出,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培训中,参训人员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培训结束后,各处所结合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分别开展了交流讨论和再学习,分享感受、提出建议。通过培训和交流,大家对领导力的内涵以及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培训为全院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通道和窗口,还需要结合日常工作认真体会、反复琢磨、久久为功。下一步,我院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和短板弱项,持续性、系统性的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各层级人员的专业素养,努力构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院建设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层干部处于各级组织架构的中间位置,在组织决策层面与执行层面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扮演承上启下、平衡协同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我院各部门中层干部数量增加较快,年轻化趋势明显,普遍存在专业技术能力突出但管理能力稍显薄弱的特点。因此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对于提高我院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精业务、懂城市、有境界、肯担当的高素质规划人才队伍势在必行。按照院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11月22日,人事处组织开展了中层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人才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颖教授,讲授领导力和领导艺术的相关课程。刘颖教授从如何理解领导力、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领导力开发、领导激励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和讲授。相关院领导、各部门处级干部、主任工及北规弘都院相关人员,约130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深入浅出,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培训中,参训人员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培训结束后,各处所结合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分别开展了交流讨论和再学习,分享感受、提出建议。通过培训和交流,大家对领导力的内涵以及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培训为全院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通道和窗口,还需要结合日常工作认真体会、反复琢磨、久久为功。下一步,我院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和短板弱项,持续性、系统性的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各层级人员的专业素养,努力构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院建设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2月6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详规处(城市更新处)组织召开了《北京市街区控规实施评估(2023年度)》和《街区控规及指引数据优化与动态监测》结题专家评审会,会议由委详规处处长原斌主持,我院详规所领导及领课题组成员汇报了课题成果,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共同参加。会议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黄鹤、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佳、仲量联行研究部华北区负责人米阳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上述两个课题是我院深耕详细规划领域探索技术方法创新和持续跟踪服务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的核心工作。《北京市街区控规实施评估(2023年度)》课题,首次在“市区统筹、区级主责”的机制下开展控规评估和已批控规数据库审查,重点针对28个已批控规、158个街区开展评估分析,支撑完善详细规划管理闭环。《街区控规及指引数据优化与动态监测》课题,面向全市1152 个街区开展精细画像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街区的控规编制、管理、实施的引导对策,为街区发展建设决策和实施评估监测提供支撑,同时结合全市27轮街区指引数据库审查,优化街区指引编制技术要求和数据库编制技术要求,探索街区指引运行维护机制。专家组一致同意上述课题通过评审,认为课题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内容详实、成果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对支撑详细规划编管体系、保障街区控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北京市妇联开展的2023年度“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选树活动榜单揭晓,我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赵丹同志荣登榜单。共有100名优秀女性入选。2023年度“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选树活动大力弘扬“把使命铭记在心底,把奋斗写在征程上”的价值理念,宣传科技创新攀高峰、锐意进取谱新篇、服务群众最前沿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女性典型,充分展示促进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的女性力量。赵丹同志自2013年工作以来,一直潜心于生态、低碳、韧性城市规划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0余项,出色完成了《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北京市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等多项重要的战略性规划编制,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规划领域学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直以来,赵丹同志凭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和韧性,沉潜历练、奋勇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全国及北京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参编多部专著及行业、地方标准。多项研究成果支撑政府重大决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称号。她以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对规划自然资源事业的执着与坚守,诠释着首都规划人的责任与担当。
为深入推进京拉两地对口支援合作,以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经验助力拉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我院落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要求、受拉萨市自然资源局邀请,选派总体规划所副所长鞠鹏艳、交通规划所主任工程师汪洋两名技术骨干,于11月22日-24日赴拉萨市参加《拉萨市中心城区城关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研讨论证。 拉萨市组织召开《拉萨市中心城区城关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研讨论证会研讨论证期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拉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技术骨干组成专家组,鞠鹏艳同志担任专家组长。22日下午,专家组对拉萨市中心城区进行了现场调研,23日-24日专家组和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拉萨市自然资源局、发改委、住建局等19个部门,共同对《拉萨中心城区城关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方案》《拉萨中心城区规划区空间管控单元划定方案》以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障机制等专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论证,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建设性意见。 拉萨市自然资源局领导和专家组主要成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援藏干部赵旭阳同志组织开展了本次详细规划研讨工作,鞠鹏艳、汪洋两名同志在研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议对于进一步推动完善和高质量开展拉萨市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作成效获得了拉萨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援藏干部赵旭阳同志和市规划院鞠鹏艳、汪洋同志
【15分钟城市:一刻钟生活圈定义下的理想城市图景】“生活圈”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其后的80-90年代引入我国;“15分钟城市”是“时间都市主义”城市规划概念之一。近年来,欧美学界受到法国社会学家François Ascher时间城市主义(Chrono-Urbanism)理论影响,卡洛斯·莫雷诺(Carlos Moreno)于2016年提出“15分钟城市”(15-minute City)概念,其目标是让城市社区居民可以在步行或骑行15分钟范围之内,满足衣、食、住、行、娱等大部分日常服务需求,旨在减少人们通勤时间,提升生活便利程度。他参考了佩里于20世纪初提出的邻里单元和勒·柯布西耶于50年代构想的昌迪加尔城市模型,以及简·雅各布斯于60年代提出的社区多样特性等理念,提出15分钟城市应遵循邻近性、多样性、适宜密度和普遍性四大原则,其中社区发展则需涵盖住房、就业、购物、医疗保健、教育和娱乐六大主要功能。由于新冠疫情对出行限制等一系列卫生管控政策的实施,欧洲一些城市政府开始将15分钟城市作为应对疫情对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甚至将15分钟城市作为其竞选的重要纲领之一,并在连任后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欧美城市的“15分钟城市”概念与亚洲城市的“生活圈”概念有一定差异性。“生活圈”多注重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和配置优化;而“15分钟城市”更加体系化,是对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的探索。近年来,这两个概念叠加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在降低出行距离、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碳排放、推进城市更新等成效显著。巴黎、伦敦、米兰、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相继开始的规划实践,从多个维度彰显城市整体魅力,愈发展现出一个个理想城市的生活图景。如巴黎以公共沙龙式的社区空间和功能,打造有温度生活圈;东京以多圈层城市规划为原则,导向居住、定住、定居等多功能的生活;波特兰以绿色共治营造健康生活氛围,打造“人行友好型社区”;新加坡以政府为建设主体,整合所需商业网点至单一的邻里中心,以形成社区生活圈的物理中心,等等。随着我国城市逐渐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生活圈”、特别是“一刻钟生活圈”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的重视。201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其后广州、济南、长沙、厦门、成都等城市陆续开展了相关实践。2018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将“生活圈”作为重要内容,其后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多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一刻钟生活圈”逐渐成为完善居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抓手。北京高度重视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其已被纳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指导便民生活圈建设。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作为全市四级商业消费空间体系第四级:“社区级”,一体化构筑多层次商业格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构建,通过小切口惠及大民生,让市民获得切实幸福感的同时促进社会治理,需要政府多部门、市场主体、学者和市民的共同关注。本期话题从尽可能广泛的国际视角,通过理论梳理、案例借鉴和北京实践三个板块,以期对北京目前的工作进行初步总结及对未来的实践带来启示。感谢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一处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本话题的贡献!本刊编辑部
编著:[法] Serge Salat,[法]Gerald Ollivier组译: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简介:TOD 既不是建筑设计理念,也不是轨道单系统资金平衡手段,更不是地产项目的宣传口号。而是一项城市战略,是一套系统工程,是一种城市精明增长的模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建设与经营城市的初级阶段,进入到中高级发展阶段,需要在观念、理念方面进行实质上的更新,其中对人的关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也是当前城市工作的最终价值导向。基于对各国的实践观察,世界银行TOD实践社区提炼形成了节点-场所-市场潜在价值(3V)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探寻城市规律,系统性地提供了城市-区域-线路-站点等不同层面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如此将有助于促使首都规划进一步反思各类设施在空间上的协同布局,进而优化空间结构,达成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发挥其在都市圈、超大城市、城镇中心体系中的网络性、节点作用,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构性改革,最大程度释放经济系统内生动力。这些行动对于TOD城市战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推动政府愿景向市场和社会层面的有效传导,具有借鉴意义。我院作为“城市层面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团队主动开展了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方面的研究。由于国内城市与欧美国家城市发展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如何从国际实践中提炼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战略层次构成要点与政策实施要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不断发展中的交叉学科,TOD已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关注重点之一,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其中。希望本书可以给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和 TOD 规划建设等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使 TOD 城市战略从礼乐春秋到万家灯火,共同推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录:引言0.1 TOD效益 / 0010.2 TOD原则/ 0030.3 城市和车站层面的TOD实 / 0030.4 辨识在何处、何时以及如何创造经济价值的类型划分方法 / 0040.5 本书的结构 / 008参考文献 / 009 第1章 大都市、网络和地区层面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战略1.1 城市增长不协调背景下全球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0111.2 TOD的影响/ 0121.3 大都市/城市层面的TOD战略 / 0161.4 网络层面的TOD / 0201.5 地区层面的TOD / 025参考文献 / 031 第2章 基于3V框架提高价值的驱动力、政策和战略2.1 节点、场所和市场潜在价值的驱动力是什么 / 0362.2 车站地区的类型 / 050 2.3 不同类型车站的政策:填充式、集约式和转型式 / 0512.4 提高价值的关键策略 / 053参考文献 / 062 第3章价值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对价值捕获的贡献3.1 价值之间不平衡的动态作用力 / 0663.2 TOD中的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反馈循环 / 0683.3 TOD的不动产收益 / 073参考文献 / 075 第4章高品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创造更高的场所价值4.1 积极和消极的空间 / 0774.2 创造高场所价值的八种城市品质 / 0794.3 城市设计实例:创造更高的场所价值 / 092参考文献 / 105 第5章基于更高场所价值和可达性实现市场潜在价值的提升:纽约哈德逊广场5.1 纽约市对更多办公空间的需求 / 1075.2 新开发对高可达性场所的选址需求 / 1125.3 哈德逊广场项目 / 114参考文献 / 130 第6章创造高节点和高场所价值:伦敦国王十字车站6.1 增加节点价值 / 1346.2 增加场所价值 / 1356.3 增加市场潜在价值 / 145参考文献 / 148 第7章增加公共交通线路的连接性和经济价值:伦敦的“穿心快线”7.1 伦敦繁荣的人口和经济 / 1497.2 “穿心快线”对伦敦竞争力和增长的重要性 / 1517.3 “穿心快线”的成本效益比和经济效益 / 176参考文献 / 178 第8章整合空间经济与“TOD”:提升中国郑州经济效率和社会包容度8.1 郑州的重要性/ 1818.2 郑州大都市层面的TOD / 1818.3 3号线沿线的节点价值 / 191 8.4 3号线沿线的场所和市场潜力价值/ 2008.5 建议 / 2098.6 结语 / 211参考文献 / 213
2023年8月6日至8月7日,以“智见·未来”为主题,我院成功举办了年度业务交流大会。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杨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施卫良、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受邀为大会致辞,我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崔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分别从数字科技、时空信息、保护更新、宏观经济、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大会安排了“数字与城市”“土地与效益”“保护与更新”“安全与韧性”“品质与活力”五个专题单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何捷、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师贾克敬、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朱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菁分别围绕各单元主题做了专题报告。来自我院各部门的17名同志也在各单元分享交流了技术报告,集中展示了全院一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院领导分别主持了大会各环节,部分退休的老领导和科技委副总师进行了项目点评。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处室的部分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本次业务交流大会虽然受汛情影响延期举办,但一如既往的精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正如“智见·未来”的主题,在两天高质量高密度的学术交流中,专家学者们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聚焦前沿热点,汇聚智慧力量,分享真知灼见,共同研判和展望了城市和行业的未来,增进了交流,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认知。作为北规学术月的压轴活动,业务交流大会的精彩落幕也为2023年北规学术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引言:本文从分析后疫情时代市民对健康公共交往与消费空间的需求入手,对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再认知,解析了“公共空间+商业”的发展范式及其巨大潜力,剖析了后疫情时代城市空间活力提升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以“公共空间+商业”范式引领北京活力空间的复苏,破除北京实体商业发展的瓶颈,在详尽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各种类型“公共空间+商业”成功案例和规划建设模式以及适用环境的基础上,从发展理念、空间模式、系统构建方面提出了笔者对于北京重构优化“公共空间+商业”的活力系统的构想,并在构建规范可行的实施路径、面向实施的公共政策工具设计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作者:陈玢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文原载于cityif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wrlo2uGAu752tS9ARzXS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