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01 18:12:35
一、项目背景
目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总规实施第二阶段,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骨架基本成形,轨道交通由高速建设向高质量服务转变;同时国家政策也要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应开展评估工作,提升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为有序推进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发展问题,研提发展对策,探索发展路径,因此开展本项评估及体检工作。
二、主要内容与特色
轨道交通评估体检工作以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落实轨道与城市协调发展、公共交通优先战略、解决大城市病等目标,以更广的视角看待轨道交通发展,跳出轨道看轨道,构建轨道交通评估体系和指标,分析轨道交通发展特征和成效、存在问题,研提对策建议,探索建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机制,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 建立体现首都特色,面向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评估体系和指标。围绕首都“安全、绿色、高效、便捷、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高品质、高效率、一体化、人本化、可持续”五大维度指标,从单一体系评估,向多体系融合、多系统互适、多维度交叉转变,由强调设施供给向提升服务水平转变,由重轨道覆盖向重实施效果转变,由重轨道自身向重城市协同、交通系统协同转变,由关注运营企业向关注使用者转变,由高速发展向综合效益最大化转变。
“三个层次”和“五大维度”评估体系
2. 以更广的视角看待轨道交通发展,跳出轨道看轨道,从“轨道+”多维度系统审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状态。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城市发展协调、与综合交通协同、服务水平的提升,跳出轨道看轨道,以更广的视角看待轨道交通发展,从“轨道+城市”、“轨道+综合交通”、“轨道+服务”等多个维度系统审视轨道交通发展中的主要成效、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推进北京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 创新应用节点场所模型评估方法,综合判别“网络中心体系”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性。一方面,以换乘能级、站到网络其他节点的便捷度、乘客途经网络各节点的概率、45分钟“轨道+慢行”可达性为核心评估网络中心体系。另一方面,根据轨道交通规模化、集约化属性,选取人口、岗位、公共活动密集区域,包括“功能区(就业中心)+商圈+公共服务中心+居住中心”为主构成城市中心体系,作为轨道交通线网服务的重点区域,应用节点场所模型评估城市效能与交通效能的匹配度,综合判别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功能体系的耦合性和协调性。
节点-场所模型和支持度分析方法
4. 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点、线、面”相结合的轨道交通网络评估模式,精细化提升服务水平。以人的画像为支撑,依据面到面、站到站、门到门的出行需求,从网与城、线与廊、站与地融合方面,判别轨道网络与四个中心、重点功能区、城市空间形态等的耦合性,评估“网-城-人”融合发展关系,对全市轨道交通精细化服务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成果应用
1. 项目搭建了“3+3+5+X”评估体系和指标,对全国、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2. 项目主要成果纳入2021年度城市总体规划体检报告,有力支撑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市域(郊)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