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的规划调控与实施政策研究

日期:2022-10-25 10:34:05

北京城乡建设已到了由增量空间扩张向存量空间重构转变的关键期。本课题首次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城乡建设用地作为核心对象开展研究,历时5年,贯穿总体规划编制全过程,为全市存量空间重构式更新的全局性问题的科学决策提供研究支撑,多项结论纳入总体规划文本、实施工作方案与年度城市体检报告。

1.全面改革总体规划层面的土地的管理方式,建立存量空间更新的规划调控框架与技术标准

(1)更刚性的底线约束——认清城市扩张的边际效应,提出城市发展的规模底线。综合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平原地区生态容量等,以多维视角综合量化判断,提出“减量发展”重大判断,形成了3项、6条新版总规约束性指标。

(2)更科学的资源配置——关注人的宜居宜业需求,匹配适应发展的功能结构。分圈层对比分析国际大都市职住用地结构比例,评估现状职、住空间使用情况,提出调整城乡职住用地比的重大判断,形成了3条新版总规约束性指标。



(3)更协同的发展统筹——把握城市空间的组织规律,构建集约高效的协作格局。在全市、中心城区、开发区等层面,将约束性指标形成差异化空间更新政策。



2.全面探索总规实施关键领域的政策改革与协同,探索存量空间更新实施的综合配套改革

(1)更顶层的政策改革——坚持关键领域的多规改革集成,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会同市发改、市财政等部门,重点剖析了现行以土地储备为主的实施模式,围绕空间统筹、产业、金融、财政、税费、土地、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了“空间统筹—政策联动—服务保障”的存量更新顶层政策体系。



(2)更联动的土地政策——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建立激励约束的交易规则。重新定位土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角色,重在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好资源保障,对土地出让的方式、出让金缴纳、功能兼容、土地年期给予多项具体支持政策;同时加强监管约束,对存量再利用绩效标准以及土地产权的转让、出租、转租、股权变更等作出限制性约定。

(3)更持续的实施模式——做好重要资源要素综合考量,培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成本—收入—收益”的经济测算模型,包括7项参数和5类情景,综合测算政策改革经济可行性。

本项目获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