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6-01 07:42:29
一、项目背景和构思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北京减缓老龄化少子化压力、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展现大国首都担当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工作指示精神及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部署要求,需开展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为“创建具有首都超大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及“发挥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项目聚焦“首都定位”“儿童视角”“北京特色”“规划事权”,围绕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四项基本权利,扫描城市空间供给现状,建立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体系框架,形成“1+3+2”的成果体系,包括1册主报告、3册分报告和2册附件。
项目构思和框架
二、项目内容和特点
1、从“儿童”小切口审视城市大治理,完整建构“基线评估-发展思路-示范应用”的“创城框架”。
面向全市2.6万名家长和儿童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踏勘20余街道和70余空间,聚焦市民需求与治理瓶颈。基于北京五个维度的友好优势以及四个方面的问题挑战,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发展格局,为30余部门、16区制定落实方案提供总体引导。
基于现状评估提出发展战略
最后将理论内核在核心区进行示范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首都视野的创城框架,并从工作机制建立、政策方案拟定、督导评估落实、立体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度参与北京工作闭环。
参与首都功能核心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全过程
2、从“过程”视角扫描规划政策盲区,创新提出将儿童友好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路径方法。
精准对标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等首都超大城市的规划体系,深度挖掘深圳、长沙、武汉、广州儿童友好规划实施的特色亮点。
对标首都城市建设经验
梳理北京与儿童权利相关的所有规划政策,针对覆盖性、传导性、协同性和整合性不佳等问题,完整提出涵盖“法定规划、专项研究、标准规范、监测评估”的融合框架,突出治理闭环、试点先行、规划传导,并分年度推进落实。
北京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3、从“产品”视角评价空间供给水平,通过多源空间数据交叉叠合,聚焦“薄弱地区”和“需求地图”。
利用POI热点识别、百度大数据分析、大众点评语义识别等技术方法,描绘300万儿童的空间分布画像,评价15分钟儿童生活圈的覆盖品质,识别育儿家庭的需求旺盛地区以及服务覆盖盲区。发现“有没有”和“好不好”两类现状问题,前者涉及空间供给的充分与可达,需依靠编制特定地区建设方案来解决;后者涉及空间供给的品类与质量,需依靠制定儿童友好的标准规范来优化。
评价北京儿童服务空间供给水平
4、首次形成北京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策略体系,从产品到过程全面指引城市空间的适儿化建设。
建立“全需求满足、全年龄关怀、全要素设计、全尺度传导、全功能覆盖”的规划框架,提出与儿童权利相关的三类15种物质空间规划要素,厘清三个空间层级、七类功能空间的儿童友好规划要点,细化四个重点领域的规划目标、具体策略以及优秀案例,归纳“供需挖掘-多元参与-资金支持-评估反馈-经验总结”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流程要点,为纳入全市更新行动、指导具体项目实施提供清晰指引。
北京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体系框架
三、规划应用和实施成效
1、引领全国实践:主要结论纳入《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实施手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导则》《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操作手册》等四项国家技术规范,为推进全国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支撑政府决策:核心观点转化为三个政府工作专报,纳入总规实施第二阶段重点任务清单、《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市区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为完善惠及300万儿童福祉的友好施政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3、指导试点建设:协助东城区、西城区成功获得“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称号,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北京其他城区树立示范标杆。
4、扩大学术影响:转化八篇儿童友好学术论文,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世界城市日国际论坛、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欧亚国际交流等活动,持续扩大在此领域的专业影响。
5、凝聚社会共识:在传统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在新媒体开辟“儿童友好”专栏,在“北京规划-建筑双年展”“北京-哥本哈根双城展”中持续讲述儿童友好的中国故事。
6、促进儿童发展:带领北京四中学生开展“儿童友好”社会实践,“社区游戏场调研报告”和“儿童友好地图”入选“北京市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