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研究

日期:2024-06-01 07:58:24

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是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改革的重要创新,是在新总规深入实施背景下,规划编管思路向“权益协商、实施统筹、共治共享”等方向转型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北京先后发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意见”“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暂行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实施方案的定位作用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项目依托规划、市政、交通等5个专业形成实施方案的编制指南,为补齐我市详细规划最后一块拼图贡献了关键力量。

本次工作坚持系统研究和实施需求并重,紧扣规划引领高质量实施的目标,聚焦实施时序不定、资金不明、主体不清等问题,有效匹配管理审批和编制技术需求,采用多情景模拟、多要素整合、多主体共创的方式,搭建了“2个层级、4类场景、8个模块、45条要点”的技术框架。

一、首次系统研判实施方案的演进脉络、定位作用和层级体系,提出“2个层级、4类场景”的内涵框架

北京的实施性详细规划随着城市发展不断丰富,从绿隔地区和土储开发单元实施规划,到建设项目综合实施方案,再到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随着详细规划改革,实施方案成为主动实施控规、服务市场需要的协商平台。研究主动衔接管理需要,紧扣实施方案指导规划许可的关键作用,构建了“地块控规+”和“设计方案+”2个层级的工作体系,有效回应了管理部门“确定规划条件”和“审定工程设计方案”的管理审批需要,统筹详规体系和管理事权。面向项目多元特征,创新提出“4个适用场景”,针对集中建设地区、生态复合地区、土地供应项目和三大设施项目的特点,形成差异化的规划编制要求。

二、传导详细规划层级体系,由空间管控转向实施协商,制定“模块化、菜单式”的编制框架和技术要点

深化详细规划传导关系,首次精准锚定街区指引、街区控规和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的技术方位,采用系统思维明晰了各层规划的传导关系、管控重点和编制要点,为制定技术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思维方式转型,结合首都治理需求升级,统筹国内外以及核心区、副中心大量实践,创新构建了空间方案和实施路径并重的技术框架,按照“模块化、菜单式”的模式,提出“实施目标与总体要求、区域统筹、近期项目、成本测算、实施计划”等八个模块的技术框架;同步综合专项要求,强化建设时序、基础保障、土地开发等实施性内容,细化形成45条技术要求。

三、完善协商共治和过程管理机制,加强分类引导,适应复杂的实施情景,让指南更好用

创新协商共治的编管方法,通过“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将管理部门、权利人和相关专项引入到规划编制阶段,有效响应管理事权,实现规划综合输出和并联办理;同步衔接市区权责关系,研究提出街区控规到实施方案分级分类的审批路径建议,探讨了实施方案的机制框架和管理规程。

注重多情景适应,形成能用、管用、好用的技术指引,让规划更生动。加强场景引导,框定四类场景的基本内容、可选内容和工作深度建议,避免技术规范的“一刀切”现象,灵活适应多元复杂的规划实施需求。加强特色引导,面向重点功能区、城市更新地区、轨道站点周边等地区,提出规划关注重点及专题专项要求。加强圈层引导,统筹各区规划功能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明确了各类项目在编制中应落实的重点内容。

北京市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南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