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26 15:45:48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20世纪50年代北京建成“十大建筑”。与此同时,规划建设了一批以全国农业展览馆《庆丰收》为代表的优秀雕塑作品。这批雕塑是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彰显,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给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礼物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会议,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决定在北京建设一批重大建筑工程。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 鱼 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全部完工。“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纪念碑”,它们以惊人速度、空前规模、一流水准横空出世,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实力和面貌,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网站)
全国农业展览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为了展示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十大建筑”建设的同时规划了一批雕塑作品,从全国调集老、中、青年雕塑家,围绕“十大建筑”进行室外雕塑和建筑装饰浮雕的创作,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继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雕塑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高 潮。
1958年11月10日,“首都十大建筑美术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的美术家代表和美术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建筑家、民间艺人代表参会。会议期间单独召开了一次有300人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雕塑工作会议,提出为“十大建筑”建设雕塑,特别强调“提高思想水平”“学习优良的历史传统”“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提高必须和创作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会议分配的任务,中央美院、鲁迅美院等美术院校雕塑系师生立即投入到“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中。根据建筑主题和环境的不同,任务各不相同,但都采取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创作模式,通过深入生活,考察中国传统雕塑,结合主题创作出设计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后由专家和领导定稿。
1959年国庆前夕,农业展览馆《庆丰收》、军事博物馆《海陆空》《全民皆兵》、工人体育场体育题材组雕等一批优秀雕塑与“十大建筑”共同问世。这批雕塑作品是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彰显,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配套建设的雕塑一览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重温:给时代和人民的塑像
1.全国农业展览馆《庆丰收》组雕
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广场上的两座大型群雕《庆丰收》,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充分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高昂精神风貌。这组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雕塑艺术杰作,获得全国美术界一致好评, 是新中国雕塑艺术代表作之一。
《庆丰收》组雕之一 《庆丰收》组雕之一
作品塑造了十八个比真人大一倍的英雄人物,每座九人,每座中间又分别塑造了两匹阔步前进的骏马,马上一边安放着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象征着欢庆的大鼓,另一个则驮着一个象征幸福丰收的“聚宝盆”。大鼓的后面站立着一个意志奋发、精神充沛的鼓手,“聚宝盆”后面塑造了一个纯朴、健美、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农村姑娘,他们双手分持着鼓锤和大钹,体现出兴奋有力击打的动势,似乎给人们送来了一阵阵富有节奏的振奋人心的锣鼓声。在马的四周每座雕像还分别围绕着八名衣饰、年龄、性别、动作不同的劳动者,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意志昂扬,象征着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的蓬勃发展,烘托出农业大丰收的热闹气氛。
雕塑整体造型饱满、塑造精炼,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传统与时代特点完美的结合。为创作好作品,艺术家们到河南洛阳农村深入生活,与当地
农民一起欢度元宵佳节,观看农民的庆丰收扭秧歌和大型鼓乐表演,这种原生态的生命力给了艺术家们灵感。他们还考察了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极大地激发了对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遗产的热情,加深了对中国古代雕塑的理解。作品吸取了我国古代雕刻雄浑强健的特点,以圆雕与浮雕、线刻相结合,使作品富有装饰性,塑造出简洁明快又丰富耐看的体面关系,彰显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2.军事博物馆《全民皆兵》《官兵一致》等组雕
《全民皆兵》 《海陆空军》
中国人民解 放 军革命军事博物馆正门两侧的汉白玉雕像《全民皆兵》《海陆空军》,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气势雄壮,造型凝重,与建筑的格局交相呼应,对烘托军事博物馆庄严肃穆的整体气氛有很大作用。雕塑风格一方面运用前苏联雕塑的结构、型态、比例等固定程式,塑造浓眉大眼、棱角分明、身体健硕的奋进向上的形象,另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探索中国雕塑的民族化路径。以《全民皆兵》为例,作品由两男一女的工人农民的民兵形象组成,三个人物高低错落地立于三阶底座之上,整体布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创作手法以前苏联“工农联盟”形象为参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展现社会主义建设者、保卫者的高大形象,三位民兵神情坚定,透露出必胜的信念和不惧一切外来侵略的气势。在衣着纹理的处理上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塑典型的线性语言,简练明了,气韵生动。
《官兵一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工厂集体创作了广场水池两侧的水泥雕像《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官兵一致》表现的是解 放 军官兵50年代参加青藏公路建设时的劳动情景。官兵一致是解 放 军处理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原则,作品通过搬撬石块、送水慰问等场景,表现干部爱护士兵、士兵尊重干部、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官兵关系。《军民一致》则表现临别前战士还在为老乡担最后一担水,男女老幼纷纷赶来给战士送苹果的画面,呈现依依惜别、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与《全民皆兵》《海陆空军》不同,这组雕塑没有采用纪念性、严肃性的手法,而是采用叙事性、生动性的手段,注重动态场面的营造,以小见大呈现宏大题材,将官兵军民关系的主题融入到具体故事情节中,人物眼神的顾盼和动作的穿插,活化了关系、诗化了情境、升华了主旨。
3.民族文化宫《民族团结》浮雕
民族文化宫中央大厅的四块汉白玉浮雕《民族团结》,是新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作品,由中央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王临乙对作品进行整体构思设计,因此,形式及表现技巧上达到和谐统一。王临乙亲自创作完成了其中的《东北地区民族风貌》部分,将中国传统雕刻中饱满明亮的造型与装饰韵味浓郁的线条相结合,对狩猎、畜牧、农林、重工业等各项劳动场景,以组组衔接、穿插有致的优美形式,在有限的篇幅组织情节和安排人物活动,自上而下分别组织在一个竖幅构图中。四块浮雕画面有曲线和波浪的韵律,营造欢快团结的热烈气氛,将中华民族大家庭亲如兄弟的情感体现得酣畅淋漓。
《民族团结》
(图片来源:《民族画报》.1959/10: 4.)
与前苏联写实主义纪念碑图式不同,留法归来的王临乙深受法国古典写实的影响,四块《民族团结》浮雕的写实基因里有更多理性与克制、人文与典雅。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受画面整体刚劲有力,错落有致,雄浑有势,浑厚拙朴,高简古雅,颇具汉魏风骨,与汉唐雕塑、画像石、画像砖等传统艺术的语言与格调相通。这得益于王临乙一生倡导弘扬民族雕塑传统,践行“融汇中西”的艺术理想。
4.中国历史博物馆《方腊》《黄巢》雕塑
《方腊》
(图片来源:《美术》.2022/4:74.)
《黄巢》
(图片来源:《雕塑》.2020/2:60.)
1959年,文化部、全国美协邀请全国艺术家到北京为“十大建筑”创作雕塑,根据全国美协安排,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龙德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方腊》《黄巢》。方腊是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得知要创作《方腊》后,龙德辉特意去故宫请教了沈从文先生宋代的服饰文化。作品中,方腊头扎葛巾,身着短衫长裤,脚登草履。为了增强造型的整体感,作者给他披上了一件大斗蓬,左脚朝前一跨,右手抓着斗蓬,猛地向胸前一提,构成一种非常激愤、富有号召力的动势。在创作中,作品借鉴了大足石刻线体交融的造型语言,以大块面与线来处理动态。这既保留住了人物外轮廓形的完整性,也将整个作品的视觉焦点集中到面部,通过面部的表情塑造完成对人物精神层面表达的诉求。
黄巢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是个大盐商。龙德辉将黄巢的体形相貌设计得比较富态,颇有古意。人物处于坐姿,身体略往后靠,正在思索状态,并借助右手紧掖身披的外袍,表现他内心的忿恨不平。作者通过设定较为圆润的脸型来代表其富足身份,借此以和方腊出身于亭长的身份拉开距离。而在身体部分的处理上,衣纹显得得极为松动跳跃,在丰富的面部表情的对比之下,单手拂衣的动态感显得尤为突出。凡上种种,作品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物表达的匠心独运。
5.北京工人体育场体育题材组雕
北京工人体育场四周的体育题材水泥组雕,是伴随我国第一届全运会的举办而建造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最早的体育雕塑。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共九件,除北门正中间的工体标志性雕塑《迎宾》(又名《男女工人塑像》《崇尚运动》)外,其他分别表现男足、女篮、男标枪、男铁饼、女网、女泳、女舞剑、女体操等运动项目。
《迎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男足》 《男标枪》
《男铁饼》 《女自由体操》
《男健美》 《女舞剑》
主雕《迎宾》塑造了手擎旗帜的男女工人,昂首挺胸,体魄强健,运动感强。这件雕塑依然是前苏联纪念碑图式,对称构图,严谨写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号召全面发展工农业到号召崇尚体育运动,是这种图式的一种演绎。有的作品风格则更加多元化,与主稿作者各自的艺术风格不无关系。《男健美》对人体肌肉的塑造更有力量感,颇具古希腊古典风格;《女自由体操》则增添了许多优雅、唯美和静谧;《女舞剑》英姿飒爽,衣纹处理更加简练概括。
前行:给公共艺术事业的未来续写
回望北京“十大建筑”的雕塑,我们看见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和昂扬面貌,中国人民精神中蕴含的生机力量,犹如朝日,喷薄欲出;我们看见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启航扬帆,老一辈雕塑家以赤子之心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开始为首都规划建设事业贡献艺术智慧;我们还看见新中国雕塑艺术风格的守护与拓进,艺术家找到一条古为今用、融贯东西的民族艺术求索之路,以中国风格表现中国气派,以中国艺术诠释中国精神。
北京“十大建筑”的雕塑艺术成就,已经永远地镌刻在北京历史文脉中,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经典。在关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当下,它们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2018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对农业展览馆《庆丰收》组雕、军事博物馆《军民一致》等组雕、工人体育场部分体育题材雕塑进行了三维数字化扫描,以现代科技保护艺术精品、传承时代经典。
近年,北京工人体育场在保护性改造复建工作中,已同步将九组体育主题雕塑原位原样复建。
……
北京“十大建筑”的雕塑故事仍然在续写,北京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事业正在前行。
【参考文献】
1.殷双喜.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J].美术,2021(8):6-20.
2.邵靖.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武定宇.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4.谢勋.生活与艺术的永恒命题—龙德辉先生雕塑艺术的三种面向[J].美术,2022(4):74-75.
5.苇子.艺术创作首先要让人民大众看得懂—著名雕塑家、川美教授龙德辉先生专访.[J].雕塑,2020(2):58-67.
6.曹晖.六十年的步履[D].中央美术学院,2014.
7.王克庆.中国百年城市雕塑艺术〔上〕[J].新文化史料,1999(04):23-27.
8.金磊.“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国70年城市建设的丰碑[J].北京规划建设,2019(06):176-179.
9.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人民公社万岁”圆雕的体会[J].美术研究,1960(01):19-22.
10.黄楠.组雕《人民公社万岁》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历史价值研究[J].艺术工作,2018(03):9-13.
(本文图片除标注来源的以外,其余均源自《雕塑北京——北京城市雕塑55年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