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市规划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会。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同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市规划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委总规划师(兼)石晓冬带领委机关有关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市规划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晓昕主持,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刘虹及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院属公司班子成员、党总支委员参加会议。 会上,张晓昕同志传达了中央纪委、市纪委全会有关精神。刘虹同志总结回顾了2024年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对2025年任务进行重点部署。刘虹同志强调: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两融合两促进的新途径,积极探索青年干部人才培养提升的新方法,纵深推进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积极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落实落细“一规划两计划”,提升管党治党整体效能。 石晓冬同志结合新时代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规划自然资源工作的新要求、首都规划“一张图”建设与数智转型带来的新机遇等讲了三点意见。强调市规划院要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周同伟同志对市规划院在编制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规划,服务支撑“一总规两控规”体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周同伟同志要求,市规划院要落实政治责任、把握发展主动、提升服务水平,要在支撑决策、服务发展上做到“四个发力”:在提升“四个中心”功能,推动首都圈规划落地上持续发力;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焕发城市活力上持续发力;在推动城乡统筹,服务保障民生上持续发力;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韧性上持续发力。周同伟同志强调,要在人才培养、作风建设上系统谋划,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在首都重大规划编制和实施任务中着力培养领军人才,二是提升主动服务地区发展的意识和水平;三是考虑规划实施路径、成本和经济测算等,提高保障规划实施落地的综合能力。
为拓展全球视野、促进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不仅与巴黎大区研究院、首尔研究院等国际规划智库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是全球大都市和地区规划机构网络(MTPA)、世界大城市智库联盟(MeTTA)等国际规划智库联盟的成员。4月15日下午,应全球大都市和地区规划机构网络(MTPA)邀请,院长石晓冬、院总工程师黄晓春、院国际规划研究专班与MTPA主席、法国城市规划机构联合会(FNAU)主席Brigitte Bariol Mathais女士,MTPA秘书长、巴黎大区研究院国际合作部主任Eric Huybrechts先生等人举行了线上会议,探讨双方下一步合作方向。Brigitte Bariol Mathais女士及Eric Huybrechts先生首先回顾了MTPA的历史沿革、成员情况和关注领域。MTPA于2016年10月在基多举办的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会议(即“人居三”大会)期间成立,目前共有170余名成员。作为落实联合国《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工具,MTPA旨在通过搭建城市规划机构间的共享平台,促进机构间知识经验的共享与交流。石晓冬指出,2016年副院长马良伟率领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并作为创始成员之一见证了MTPA的成立。我们将积极履行作为MTPA成员的承诺,促进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共享,同时希望在此框架下开展与MTPA成员机构间的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大都市区协同发展和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为加快落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数智规划工作调研会议精神,按照委主任张维同志关于“进一步强化数智建设意识,有效贯通“三张图”,建立数智规划体系”的工作指示,4月8日下午,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同志主持召开了市规划院规划“一张图”建设与数智转型工作专班第一次全体会议。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刘虹、副书记张晓昕、副院长路林、廖正昕、白劲宇、总规划师吕海虹、总经济师陈景、各业务所、总工办、北规弘都院参加会议。会上,廖正昕介绍了2025年度数智规自调研前期工作情况,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结合委数智规划工作第一季度调研成果,汇报了院规划“一张图”建设与规划智能化转型工作情况,及院知识服务系统(一期)文本类知识库建设工作部署方案。与会人员开展了充分交流讨论,提出了需求与建议。刘虹就市规划院一张图及数智转型工作提出:一是要准确把握规划院定位,集中精力发挥贴合规划需求的一线技术优势。二是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与外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互补。三是要以知识服务系统为抓手,在意识、机制、流程和方法等方面循序渐进,提升工作效率。四是要加强宣传培训工作,让数智化工作成果用好、用活、用实。石晓冬总结指出,要以深化规划一张图建设为抓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市规划院工作要以此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为全委数智化工作赋能。一是充分发挥规划院团队作用,与委相关处室、分局主动对接,找准基层实际需求。二是加强实战应用,加快形成“一处一场景、一区一场景”,确保工作发挥实效。特别是总规两控规体检评估都要有应用场景,尽快与委主责处室对接。三是知识库按本次工作部署加快推动。四是完善院内保障机制,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形成有力支持,按照“清单化”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到位。会议强调,数智规划要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各部门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强协作。三大院团结合作,共同推进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北规弘都院在韧性城市建设与住区治理领域陆续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包括在暴雨暴雪应对、韧性社区治理以及保障房住区建设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强项目间交流,促进各专业板块间协同,激发大家在该领域工作中有所延伸与拓展,技术管理中心、首咨公司、品牌中心、建筑院联合举办了“韧性城市建设下的住区更新与治理提升”主题沙龙。3月27日开展了第二期,主题为《提升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更新治理路径研究》&《城市更新背景下,住区的高品质设计引导研究心得》,品牌中心赵琳针对《提升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更新治理路径研究》,认为在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严重影响的背景下,社区是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阵地。基于IPCC模型的研究,老旧社区较现代商品房社区更需优先干预。提出“多维韧性”框架,通过风险地图精准定位隐患、社区自评估指标动态监测、跨界工作坊来整合规划、社工、居民力量。建筑院屈爽从产权分类、品质内涵与实践策略三方面对《城市更新背景下,住区的高品质设计引导研究心得》进行解读并提到我国住房政策经历了福利分房、商品化到租购并举的演变,当前以“三房体系”为核心的保障房建设正加速推进,未来“租售同权”或将重塑居住权益格局。针对住区更新,新建项目需兼顾低碳与灵活性;老旧小区则应聚焦迫切需求,通过复合利用、场所营造等方法平衡功能与成本。两位还就数据的应用与延伸、住区方案的定制化、老旧住房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解答。本期沙龙由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关钰主持。她对项目组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两期主题沙龙交流进一步增强项目团队间的联系,发挥差异化优势,找准合作契入点,协同发力,为北规弘都院在韧性住区领域工作做出努力!
近日,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2个集体和3名个人获得殊荣,我院邱红同志获得表彰。邱红,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主要工作领域为总规实施评估和城市体检、职住关系和城市功能优化、健康城市和儿童友好城市研究。荣获2021年“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首都最美家庭”称号。邱红同志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时刻奉行“人民城市”理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全身心投入国家、北京市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儿童友好事业,为首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她指导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成功获得“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称号并助力北京市全域进入国家试点行列;竭力引领儿童友好行业发展和全国实践,参编多项国家级建设导则和指南,随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赴欧洲介绍北京经验,受邀培训西藏、沈阳、济南、衡水及北京市—区—街镇—社区四级政府部门和妇女儿童工作者;积极带领中小学生参与公众宣传和规划实践,努力推进首都儿童友好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北规院历史专班与城市设计统筹实施研究中心于3月20日联合举办春分沙龙活动。活动特邀原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杨宝林作《情系城市设计、匠心建筑创作——众说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温榆河公园系列设计》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北规院历史专班、城市设计统筹实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规弘都院建筑院、技术管理中心共同承办,北规院人事处(离退休干部处)协办。院退休老领导柯焕章、董光器、马良伟、潘一玲、王引及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副院长白劲宇、总工程师黄晓春,北规弘都院总经理陈子毅、常务副总经理张铁军等百余名老干部和院在职职工参加了活动。 杨宝林首先深情回顾了北规弘都院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以“为规划院培养一支懂规划、能设计的专业队伍”为使命的北规院建筑所,到致力于“打造规划建筑全面发展的综合设计院”的弘都院,再到如今发展成为“首都规划和自然资源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北规弘都院,这一路走来,凝聚了一代代老领导的规划初心与殷切期望,也见证了北规弘都院在首都规划建设事业中的成长与担当。 报告中,杨宝林与北规弘都院的同事,系统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和温榆河公园从规划构思、建筑设计到景观营造的一体化设计实践,以及项目落地实施的全过程。这两个标志性项目历经近十年的精心打磨,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凝聚了北规弘都院全体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更充分彰显了北规院与北规弘都院“院企协同、规划引领、一体化设计”的独特优势,为首都规划实践树立了典范。 杨宝林最后说,优秀的规划人才应具备八大精神:跨专业协作的融合精神、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竞争精神、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开放包容的沟通精神、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忘我投入的“疯魔”精神。 与会领导对北规弘都院的多年来取得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们深情回顾了几代规划人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从青丝到白发,一代代规划人始终秉持初心,以专业智慧描绘城市蓝图,以创新精神引领城市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首都规划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展望未来,领导们勉励大家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首都规划建设事业,共同谱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3月18日,市规划院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导龙瀛围绕人工智能授课。会议由党委书记刘虹主持,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以及院学习实践小组成员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龙瀛以《城市人工智能及其对城市科学与实践的促进》为题目,从七个方面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和深刻影响,提出“城市人工智能(UrbanAI)”概念,为未来的规划编制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刘虹指出,规划院肩负着首都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职责,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城市发展需求,更要前瞻性地思考未来技术的变革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支持。二是要保持不竭的探索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强大的管理体制和平台作用。刘虹强调,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要发挥好“头雁效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创新发展,更好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和人居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FCI)以来,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3000多个城市和社区通过认证。在我国,2021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正式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四年来已有116个城市列入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北京市的东城、西城、海淀和全市域在我院技术团队的协助下,先后进入国家前四批试点行列。为了将北京市的儿童友好工作向社区层面推进,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院与儿基会达成共识,合力开展《构建基于儿童参与的可持续儿童友好社区战略与示范》课题,这也是除中国政府部门外,儿基会与地方城市规划研究机构的首次合作。3月12日上午,《构建基于儿童参与的可持续儿童友好社区战略与示范》课题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来自儿基会、北规院、弘都院、自然实践、北京同心互惠社工服务中心的20余人参加了会议。儿基会社会政策处处长乌莎(Usha Mishra)、我院总工程师黄晓春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儿基会中国儿童友好项目官员杨菡主持。 课题组负责人邱红首先介绍了北规院在儿童友好领域深耕多年的工作基础以及北京市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所付出的努力。课题组成员孙琦、王雅捷、王虹光分别从“经验借鉴—战略框架—示范应用”三个维度,介绍了子课题的阶段成果和推进计划。与会人员就国际首都城市儿童友好建设经验、北京典型社区儿童友好度评价及发展策略、基于儿童参与的可持续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路径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自然实践联合创始人卜祥度、北京同心互惠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沈金花分别介绍了社区儿童友好实践经验。儿基会社会政策处处长乌莎(Usha Mishra)表示,北京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与社区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条让儿童友好理念从规划、建设过渡到运营,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丰富的实践成果可以为国内外城市提供极具价值的启发与借鉴。 黄晓春指出,全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从空间治理不断探索走向社会治理,既是起步之举,也是重大突破,具有深刻意义。未来,我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儿基会的合作,从政策推进、空间战略、发展策略、项目谋划等方面为首都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