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至31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规划的价值与作为”为主题,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首次召开的规划建设领域全国性学术盛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行业使命。北规院及北规院弘都院积极参与本届年会,在学术交流、成果展示、行业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积极参与,彰显专业影响力北规院及北规弘都院深度参与了年会的各项活动。共有21人次作为特邀嘉宾、会议主持或论文宣讲人,参与了包括“面向更新与治理的详细规划焕新”“面向国际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韧性提升”“城市水文化传承与水务治理”等在内的16场不同类型学术会议,分享北京经验,贡献专业智慧。在学术成果方面,两院共有31篇论文入选年会论文集,其中6篇进行专题会议宣讲,7篇进行墙报展示,研究成果获得了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二、承办专题会议,引领行业前沿探讨两院共承办 “多维统筹视角下的立体城市规划实践”“项目谋划与规划实施创新”“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三场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聚焦行业前沿与热点问题,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一是“多维统筹视角下的立体城市规划实践”研讨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汇聚院士、大师等顶尖专家,从立体城市设计、安全韧性、政策法规、智慧管理等多元视角,探讨了超大城市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未来城市立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 “项目谋划与规划实施创新”研讨会,直面规划落地难题,聚焦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规划实施的新技术与新经验,探讨如何以规划思维赋能项目全周期管理,促进“规划图”向“实景图”高效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研讨会,立足人民城市理念,深入探讨了城市更新中推进空间适儿化改造的技术方法和实践路径。会议提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儿童”到“全龄”、从“加法”到“乘法”的核心观点,强调了儿童友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激活城市活力的乘数效应,展现了规划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三、荣获行业嘉奖,展现科技实力在年会的“荣誉时刻”颁奖仪式上,北规院获得多项殊荣,体现了我院在城市规划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石晓冬院长、赵丹同志分别荣获2023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创新科技奖和青年科技奖。我院牵头完成的《超大城市韧性城市规划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三个项目荣获三等奖。这些荣誉是对我院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度肯定。四、总结与收获本次年会是一次凝聚共识、启迪思想、引领未来的行业盛会。通过参会,北规院及北规弘都院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成功展示了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更新、立体城市、项目谋划、儿童友好、韧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最新实践成果。同时,通过与全国同行的深入交流,广泛汲取了各地先进经验,拓展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此次参会对于我院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院将认真消化吸收年会成果,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学习交流的收获转化为推动首都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继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规划实施路径,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8月18日至22日,院人事处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新员工岗前培训。此次培训结合我院工作实际与新职工需求,课程涵盖专业学习、实地调研、制度讲解等多个环节,共有来自院内各部门及下属北规弘都院的51名新员工参加。培训伊始,院领导班子与新员工见面,对大家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石晓冬以《北规院·第一课》为主题,围绕“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从职能定位、组织架构出发,并结合规划转型、科技引领、规划实施、改革创新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我院的发展方向,帮助大家快速建立整体认知。院党委书记刘虹以“做新时代的好干部”为题;从我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切入,强调新员工在职业成长中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并寄语大家“系好廉洁自律的第一粒扣子,走稳职场每一步”。刘虹还与新员工们共唱院歌《托起明天》,歌声中饱含归属感与对未来的期待。在培训中,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伍毅敏、首都所工程师石闻、副中心所副所长李秀伟分别讲解首都规划、核心区规划、副中心规划,帮助新员工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数字中心梁弘、崔浩分别介绍了“城律UrbanBeats”国土空间大数据计算平台的应用实践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拓展了新员工的行业视野。总体所李翔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成长心得;名城所李明扬则带来“常识——北规院规划师应该知道的北京与规划”的主题交流,帮助新员工夯实专业基础。学员们实地调研走访了槐房再生水厂、北京规划展览馆、城市副中心自行车专用路、行政办公区、院新业务楼及副中心“三大建筑”等地。在规划展览馆,新员工将课堂所学与展示内容相互印证,对室内课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工作坊中,通过模拟规划实操,直观体会了规划工作的过程,加深了对各专业协同与城市发展的认识。院职能部门及团委向新员工介绍了各部门职责及业务对接流程;相关制度培训涵盖保密安全、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等内容,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岗位。此次岗前培训为新员工全面了解院情、明确后续提升方向、开启职业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编制处组织,我院市政规划所牵头编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热能供热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工作细则》),经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5年7月28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工作细则》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实施为指引,依据地热能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城市副中心实践,全面梳理了地热能供热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工作细则》共十七条,适用于副中心及拓展区范围内地热能供热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核心内容包括:明确分布式与区域能源站的建设条件及地埋孔(地热井)布设要求;细化规划编制、矿业权出让、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各阶段的部门职责和审批流程;规范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用于地埋孔布设并要求恢复或调整方案;同时明确建设安全质量监管、成果数据纳管及运行评估机制,形成制度化、闭环化的管理体系。下一步,我院会持续跟踪该工作细则的实施情况,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副中心示范标杆。坚持实施导向,主动担当、加强联动,高效协同推进地热能供热项目建设,完善监督评估机制。重点关注地热能供热项目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衔接关系,做好项目运行状况评估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后续进一步加强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推动市级层面制度创新,形成高效、规范的管理审批机制。
8月2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指导,北京交通工程学会主办的2025青年人才托举学术沙龙成功在北京成功举办(线上)。我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许丹丹作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参会并作学术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晓磊、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孙立山、作为特邀嘉宾参会。会上,许丹丹作“基于多源数据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评估技术方法探索”报告,从时空大数据与新技术的角度,介绍了我院在都市圈规划与评估技术方面的工作实践。会上,大家对技术与业务积极提问,针对“当前行业发展挑战”、“大数据在规划领域的精度提升”、“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沙龙进一步加深了我院与高校的技术探讨,促进了我院与北京市科协等科技团体的积极对话。
按照我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中层干部的学法用法意识和能力,8月21日下午,我院邀请海淀区人民法 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到院开展普法讲座。我院各部门及北规弘都院百余名中层干部参加。讲座由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主持。法官围绕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结合近几年我市发生的真实案例,详细讲解了酒驾醉驾、打架斗殴、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严重后果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张晓昕同志在总结时提出,这次普法讲座内容翔实、案例生动,增强了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对建设法治单位、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要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要积极传播法治理念,带动更多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探索加强市规划院、市测绘院两院业务工作领域的协同合作。8月13日下午,由市规划院党委书记刘虹、市测绘院党委书记包宏放书记带领,市规划院土地所党支部、市测绘院调查监测部党支部联合开展了题为“党建引领聚合力,创新赋能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前往中关村科学城永丰产业园区开展参观学习。市规划院总经济师陈景,市测绘院副院长吴军及相关处室同志一同参加。 活动伊始,全体人员走进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该馆以“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为主题,系统展现海淀区历史变迁、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蓝图。在讲解员引导下,大家先后参观“走进海淀”“新型城市”“预见未来”三大主题展区,详细了解高精尖产业与空间要素保障的发展现状,并现场体验裸眼3D、数字沙盘、全息空气屏等前沿技术,围绕高精尖产业未来趋势及规划研究的支撑作用展开热烈研讨。 参观结束后,两个党支部分别介绍了支部建设与党建工作情况,并围绕北京市产业用地用房实施利用规划研究、国土调查监测技术标准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入互动交流。刘虹书记与包宏放书记结合工作实际,就两院未来协同发力方向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共建共进的合作期望。随后,全体人员前往永丰产业园区内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现代制造技术产业园、中国航发航材院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城市新兴产业组织与空间形态发展趋势进行专题探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学习与座谈交流,让全体党员对两院在调查监测、产业用地研究等领域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城市产业发展及空间形态形成了更直观的感知,进一步深化了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下一步,两个党支部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协同合作,探索党建与业务共建新模式,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服务首都土地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城市发展方式转变。7月30日院乡村所、村镇中心、总工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村镇专委会联合举办北规学术月专场学术活动。邀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张强作“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专题讲座。院总经济师陈景主持本次学术活动。本次讲座也是院土地乡村学部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张强教授长期从事城乡关系与农村经济研究,本次讲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期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城乡融合发展是北京市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路径”“首都乡村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三个议题进行系统阐释。张强在讲座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优化现代城市体系的关键任务,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北京作为超大城市,要重点关注“逆城市化”和“分散化”发展趋势,并从空间、资源、规制三个层面提出了首都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与会人员就乡村规划实施、集体产业发展、风貌管控等实际问题与张强进行了深入交流。我院将依托专家资源,积极发挥智库优势,持续为推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启示、思路和有力的规划技术支持。
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承办,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为主题的中国人口学会2025年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我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王良就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口发展实证研究做交流发言。本次年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汇聚了全国各地人口科学及相关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等约1700人参会。年会共设置63场分论坛,涵盖人口学科发展、生育支持、银发经济、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协同实践等人口学全维度议题。会上,我院数字中心王良同志受邀参加“空间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并作题为“人口结构转型下的0-3岁托育需求时空演化与预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实证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分析了北京市托育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契合了本次年会关于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为优化托育服务布局、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会议期间,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此次参会展示了我院在人口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为我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数字技术赋能人口发展等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