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北京市规划院)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所属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首都规划和北京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研究、评估、维护工作,为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自1986年成立以来,北京市规划院紧密围绕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开展和完成了包括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四个中心相关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近期建设规划,奥运会及冬奥会相关规划,商务中心区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北京新机场及周边区域总体规划,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地下空间规划,限建区规划,北京对口支援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北京与邻近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战略规划,中心城排涝系统规划,综合管廊规划,北京区域快线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及沿线土地优化规划,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北京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纲要,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等多层次、多专业的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市人口、空间、功能及规划实施综合分析研究,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北京市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城市市政承载力规划研究,大数据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规划支持系统框架体系及典型应用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有百余项规划设计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
石晓冬,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和组织实施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等多项事关党和国家大局的重大规划;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杰出学会工作者等称号;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住建部人居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主持的规划设计项目共获得36个全国行业性奖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刘虹,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长期在北京市规划系统工作,曾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人事处处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人事处处长、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等职务。熟悉北京市规划建设和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情况。主持、参与组织了市测绘院事业单位改革,市规划国土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机构改革。曾获第十四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市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主持的“北京文化地图技术产品体系及科普平台构建”项目获北京科技人才研究会2022年度麒麟科学技术奖;组织开展的“天安门地区超精细化实景三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项目获全国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2项,全国地理信息优秀工程奖金奖4项。
张晓昕,男,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科技委员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工作,在海绵城市、城市防洪防涝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完成了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工作,获得15项省部级奖项,参与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等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编制与审查,公开发表的论文二十余篇。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何芩,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中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小城镇建设》编委会常务委员。从事规划工作30余年,主持、参与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规划研究等多类规划。主持、参与完成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大运河保护规划(北京段)》《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17年—2035年)》《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北京市村庄布局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等项目。多个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和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路林,男,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村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参与或主持编制了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选址等百余项重要规划,以及城市产业空间、综合防灾减灾、绿色空间等多个领域的专项研究,多项成果获全国、北京市的优秀规划设计奖项。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获首都劳动奖章。
廖正昕,女,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现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首都功能规划所所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名城学委会牵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住房建设、重点功能区等相关规划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专项规划、《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生根发芽——北京历史街区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探索实践》《北京、首尔、东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北京商务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北京商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要规划工作。多次获得全国、北京市优秀规划设计奖项。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白劲宇,男,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熟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各项工作,曾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务,组织完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等工作。参与或主持编制了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选址等多类型规划,以及临空经济、城市水环境、绿地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专项研究,多项成果获全国、北京市的优秀规划设计奖项。
黄晓春,男,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规划信息化研究与实践。主持、参与了《规划空间数据协同建库与管理系统建设》《规划决策支持框架体系与模型研究》《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等重要规划工作。多个项目获得全国、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规划设计奖项。曾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2018年度杰出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