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2023年第1期

日期:2023-03-24 12:32:01

【城市更新的中外理论与实践】

城市更新是针对城市的物质性、功能性或社会性衰退地区,以及不适应当前或未来发展需求的建成环境进行的保护、整治、改造或拆建等行动,涉及经济社会进步、利益协调分配、空间改造提升等多维度内容,从而引发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

伴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展,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体系不完善、制度建设不健全、技术方法不完备等问题日益凸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与现阶段特点并能满足不同地区发展需求的城市更新理论体系势在必行。本专题首篇文章立足“主体—资金—空间—运维”视角,尝试搭建起一个整合的城市更新理论框架,为分析比较国内外代表性城市更新理论、识别适合我国现阶需求的更新理论支撑等,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认知逻辑、内容谱系和坐标参照。

虽然德国是一个主要事务由各个城市决定的联邦制国家,但国家对城市更新资助、尤其是在推行福利性的城市更新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欧洲的国家机构在地方事务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日渐式微,福利政策逐步削弱。德国也不免受到影响,但城市更新的社会福利性质仍然显著。第二篇文章通过回顾德国城市更新政策的发展及演变,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的“城市更新资助制度”经历了从“谨慎的城市更新”到“社会融合型城市”的政策变化,显示了强烈的社会福利特征,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平衡效果。

密集化被公认为一种应对有限土地和人口增长的有效存量发展方式,但也带来了多种土地利用与社会问题。第三篇文章从邻避主义(NIMBY)的概念出发,剖析引发瑞士邻避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对由密集化而引发的公共利益失衡、士绅化与社会凝聚力丧失等空间正义相关问题进行展示与分析。同时,以苏黎世布鲁瑙公园住房加密更新项目中租户运动的失败案例,揭示瑞士信贷纯利润导向的私人利益与租户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市政部门在面对私有产权时有限的战略权利。最后,针对邻避主义与空间正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规划研究者改进的方向。

在欧洲,正式主体赋权政府建筑师参与或主导城市更新的做法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国家-社会”治理平衡中,发挥了不同的辅助治理作用。第四篇文章将视野聚焦于国际影响力相对薄弱、但城市治理模式成熟且具有显著地域特点的城市更新创新实践,填补当前相关比较研究对象类型的不足。重点审视欧洲佛莱明、里加、华沙、索菲亚四地政府建筑师制度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既关注创新性的治理做法,也关注做法根植的制度环境,最终从创新治理工具、共享公共产品和支撑多元目标三个角度,提出对我国城市更新中基层规划力量创建与优化的借鉴意义。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全球气候变暖、城市人口集聚和高强度建设,催生了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城市高温热浪灾害频发。第五篇文章从城市空间形态分区视角切入,以北京高密度低层住区为例,结合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等信息,分析不同城市更新模式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特征。针对不同更新模式及热环境变化提出了对应的规划策略建议,以提升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然成熟,城市从盲目向外扩张的“城市化社会”转变为注重城市产业、文化内核发展的“城市型社会”。面对今天的城市充斥着的20世纪遗留下来的大量负面问题,城市“微更新”成为21世纪社会魅力和活力塑造的重要课题。第六篇文章通过对东京都道路景观设计案例的介绍,揭示创造生活空间的活力、开放与包容是“城市型社会”的重要标志。

法国是受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法国政府和民众对后疫情时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未来城市更新政策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反思,这些反思中以“15分钟城市”的理念最受关注。在巴黎市的带领下,这一理念正在全法多个城市的更新项目中付诸实施。第六篇文章从概念定义、理论框架、实施路径三方面对15分钟城市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巴黎开放校园、大众文化、参与式民主、城市微更新四类实验性项目,对近年来巴黎实践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和企业的响应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提出这一理念对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启示。

如何留住青年人才成为城市更新面临的首要问题。青年友好视角下的老城更新是将青年赋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更新模式,通过高品质的生活不断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聚集促进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后产业的振兴又进一步推动区域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循环更新模式成为当下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有效路径。最后一篇文章通过梳理纽约布鲁克林科技三角区的更新实践案例,发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的兴起、包容性住房计划的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品质的提升及运营管理的实施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同时,结合我国老城更新建设现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城市更新实施策略。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会副秘书长唐燕女士对本专题的贡献!